1、实物图(型号:SRD-05VDC-SL-C)
2、原理图
3、内部构造(铁芯、线圈、衔铁、触点、弹簧)
4、工作原理
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,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,从而产生电磁效应,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,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(常开触点)吸合。当线圈断电后,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,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,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(常闭触点)释放。这样吸合、释放,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、切断的目的。对于继电器的“常开、常闭”触点,可以这样来区分: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,称为“常闭触点”;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“常开触点”。继电器一般有两股电路,为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。
5、为什么在继电器电路中要用三极管驱动继电器?
继电器的驱动电流大概是50mA,而51单片机的引脚输出电流大概在400uA,而STM32的引脚输出电流大概在8mA,如果直接用IO口控制,驱动电流太小,继电器不会闭合。
而三极管的作用就是类似开关控制,通过控制三极管的基极电流Ib可以让三极管工作在截止和饱和导通状态,从而控制继电器闭合和断开。
6、三极管三种工作区
截止区:当基极的偏置电压小于0.7V时,B极电流为零,CE极无电流流过,三极管处于不导通状态;
放大区:当基极的偏置电压等于0.7V时,CE极处于半导通状态,CE电流跟随B极电流发生变化,呈现电流的放大状态;
饱和区:当基极的偏置电压大于0.7V时,CE极电流达到一定程度不再跟随B极电流发生变化,CE极处于导通状态;
三极管不导通时工作于截止状态,控制负载工作时,希望CE极的压降越小越好,处于饱和状态。所以三极管控制负载时应该处于截止状态和饱和状态。
7、基极电阻计算
电阻 R = (Vcc – Ube) / Ibe
在饱和导通状态下Ibe = Ice / β
所以最终 R = (Vcc – Ube) / (Ice / β)
上式中,电源电压是5V,即Vcc = 5V; 一个PN结的压降是0.7V,即Ube = 0.7V;继电器的工作电流是50mA,即Ice = 50mA;S9012三极管的放大倍数在160-210之间,这里取200,即β = 200;
则 R = (5 – 0.7) / (0.05 / 200) = 17200
为了可靠导通,R的取值一般是1k到10k
8、为什么51单片机用PNP型三极管,而STM32单片机用NPN型三极管
51单片机引脚高电平为5V,用PNP型三极管,则低电平导通,高电平截止。如果用NPN型三极管,由于51单片机引脚默认都是高电平,所以一上电就会导通,另外,PNP是当基极电压低于集电极时导通,基极平时是接高电平的,所以对单片机的IO驱动能力要求相对低;NPN是当基极电压高于发射极时导通,基极平时是接低电平的,如果要导通,对单片机的IO驱动能力要求相对高。
STM32单片机引脚高电平为3.3V,用NPN型三极管,则高电平导通,低电平截止。如果用PNP型,由于三极管压降是0.7V,即使基极接入高电平3.3V,由于电源电压是5V,则会有1.7V压降,这样三极管还是会导通。
9、继电器作用
①扩大控制范围:例如,当多触点继电器的控制信号达到某个值时,可以根据触点组的不同形式更换、切断和连接多个电路。
②扩大:例如,敏感继电器、中间继电器等,可以用微小的控制量控制大功率的电路。
③综合信号:例如,多个控制信号以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,比较综合,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。
④自动、遥控、监控:例如,自动装置的继电器可以与其他电器一起构成程序控制线路,实现自动运行。